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_日本不卡中文字幕_99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_亚洲熟妇性爱视频在线播放

【深度報道】尋禹·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25期 大禹祭祀篇

2023-09-28 10:19:39  來源: 許昌日報  作者: 鄧雷 楊紅衛(wèi) 劉俊民 呂超峰

我要分享:

摘要:

尋禹·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25期 大禹祭祀篇

祭祀先祖大禹  傳承民族精神

□本報記者  鄧雷  楊紅衛(wèi)  劉俊民/文  呂超峰/圖


大禹,以其卓越的才華和無私的奉獻,治理了洪水,統(tǒng)一了華夏,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祭祀大禹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習(xí)俗,已經(jīng)傳承了數(shù)千年,并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自古以來,大禹同炎黃二帝一樣,是華夏兒女一直尊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后葬會稽后,就開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動。自此以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或官方,或民間,祭禹活動歷時數(shù)千年,成為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動。”中國民協(xié)會員、大禹文化專家董克義說。

大禹祭祀活動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主要祭祀形式是什么?全國主要哪些地方在做?近日,尋禹·探源全媒體報道組通過查閱資料、采訪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


祭禹祀典的發(fā)展

“祭禹之典,發(fā)端于夏王啟,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啟,祭會稽大禹陵,啟這一祭禹方式,開創(chuàng)祭禹祀典之先河,是國家祭典的雛形。這在《吳越春秋》中就有記載: ‘啟即天子位,使以歲時春秋而祭禹于越。’”長期研究大禹祭祀文化的董克義認為,祭祀大禹最早是從夏啟開始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不遠千里,親自到浙江會稽祭禹。《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三十七年十一月“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這是專制朝代建立后第一次祭禹,首開皇帝祭禹的紀錄,也開啟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禮儀,至今大禹陵仍有秦國相李斯用小篆記載“秦始皇東巡祭禹”之事的石刻。

據(jù)董克義研究,在漢朝時,既有京師官社祀禹,亦有禹裔在墓地祀禹。南朝時宋文帝、梁武帝先后遣大臣到浙江大禹陵祭祀。隋至唐初,朝廷祀禹于安邑,并有京師廟祭。自唐中葉起,皇帝特別重視派遣越州長官到會稽陵廟致祭。

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宋史·禮志》記載,太祖乾德初,詔:“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長官,有故則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諸陵廟?!庇衷t:“先代帝王,載在祀典……唐堯、虞舜、夏禹……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祀以太牢?!薄端问贰ぬ姹炯o》載: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九月,“丙午,詔吳越國立禹廟于會稽,長吏春秋奉祀?!薄对贰ぜ漓胫尽酚涊d,致和元年(1328年)朝廷規(guī)定:“禹之廟依堯祠故事,每歲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涓潔致祭,官給祭物?!边@說明宋、元大禹祭祀已經(jīng)形成制度。

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規(guī)定:“凡遇登極,遣官告祭。”明代十七朝,凡皇帝登極,遣官祭禹有十一朝,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祭祀隆盛,康熙帝、乾隆帝親臨紹興祭禹,還遣官道紹興祭祀21次之多。

民國時期,祭祀大禹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

新中國成立后,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禹陵的首祭。紹興市從1995年后本著“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則,采取公祭與民祭相結(jié)合的方式,每年舉行祭祀活動。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禮被國務(wù)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使祭大禹與祭黃帝一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上海某中學(xué)師生祭拜大禹


祭祀大禹的形式

關(guān)于祭祀大禹的時間,董克義認為主要有個三個版本:一是春秋例祭,主要在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八月;二是大禹的誕辰,大禹的生日相傳為農(nóng)歷六月初六,一說為三月初五;三是大禹的忌日,有的地方把農(nóng)歷臘月廿三當(dāng)作大禹的忌日。

祭祀大禹的形式,自古以來十分豐富,既有官祭,也有民間祭祀,體現(xiàn)了全民對大禹的敬仰。

皇帝親祭。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開創(chuàng)了皇帝祭禹的紀錄。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十四,康熙帝玄燁親臨紹興祭禹。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初十,乾隆帝弘歷親臨紹興祭禹。

遣使特祭。很多朝代都城距會稽遙遠,大多情況下由皇帝派出使者前去祭禹。漢、唐、宋都有皇帝遣使特祭,元代遺官致祭不絕,明代形成制度。據(jù)有關(guān)史料,明代十七朝,凡皇帝登極,遣官祭禹有十一朝。清代康熙帝遣使到紹興特祭8次,雍正帝3次,乾隆帝13次,嘉慶帝6次,道光帝4次,咸豐帝1次,光緒帝2次。

皇帝除遣使到會稽禹陵特祭外,有時也遣使到有關(guān)禹廟致祭。

地方公祭,主要是各級地方官每年在大禹陵和各地禹廟等進行春秋例祭和誕辰祭祀。

宗室族祭, 也就是禹氏宗族后人的祭祀,大都在大禹的誕辰或者忌日進行,這種民間祭祀一直綿延不絕。

京師郊祭?!抖Y記·郊特牲》指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歷史上京城大多每年舉行郊祭,祭天地日月山川諸神,而有資格配以天地諸神的是人的祖先和歷代圣君。于是,祭禹也成為郊祭的主要內(nèi)容。

大禹陵刻石


祭祀大禹的儀式

“有祭祀,必有儀式。祭祀的對象不同、形式不同、規(guī)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時代不同,祭祀儀式也有差異。大禹祭祀的儀式千百年同樣經(jīng)歷了演變?!倍肆x說。

祭禹,是中國歷代王朝祀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歷代對祭禹都極為重視。在先秦,夏禹與黃帝、堯、舜同列祀典。自漢以來,累代在京師立廟,奉祀先代創(chuàng)業(yè)之主、有道明君,夏禹均在其列。明、清時神州大地禹廟星羅棋布,祭禹為各地一大禮俗。

夏啟祭禹,初創(chuàng)祭禹祀典。秦始皇開創(chuàng)了皇帝祭禹的紀錄,也開啟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禮儀。漢、唐、宋、元大禹祭祀逐漸形成制度,形成比較固定的祭禹儀式。明、清時諸如祭器、祭品、祭樂、祭期等祭禹制度和儀式完備,典禮隆重。

明、清時期的祭禮儀式大同小異,主要為:典禮開始,鳴炮九響,擂三通鼓,奏樂,樂止,主祭、分祭就位,鳴鐘九響,奏樂,樂止,三上香,跪拜,讀祝文,三獻,全體跪拜,撤饌,奏樂,送神,鳴鐘,鳴炮,禮成。

民國時期的祭祀儀式循舊制,只是把跪拜改為三鞠躬。

四川省北川縣民間祭拜大禹活動    羌族群眾祭拜大禹儀式


各地祭祀活動

大禹祭祀不僅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通過祭祀,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繼承了先祖的遺志和精神,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和凝聚力。

自2007年起,中國將公祭大禹陵典禮升格為國祭,這一舉措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大禹祭祀的高度重視和對其歷史價值的認同。這是對大禹功德的最高贊譽,也是對中華文明的崇高禮贊。

大禹祭祀不僅僅是在浙江紹興,在全國各地都有祭祀大禹的傳統(tǒng),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大禹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四川北川縣。北川禹里鎮(zhèn)祭禹習(xí)俗千年不絕,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最初為原始祭祀,后形成廟宇祭祀。“岷山巍巍,蜀水綿綿。禹里羌山,錦繡北川。先祖大禹,奔赴中原。受命治水,居外十年。勞身焦思,以為民先。導(dǎo)洪入海,九州清晏……”2023年7月23日,第五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暨2023(癸卯)年大禹誕辰祭祀典禮在北川縣隆重舉行,海峽兩岸嘉賓敬獻花籃、羌紅,恭讀祭文,頌歌祭舞。交流活動以大禹文化為紐帶,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進海峽兩岸同胞情誼,密切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

湖南耒陽公祭大禹典禮。傳說大禹治水行經(jīng)耒陽,指導(dǎo)當(dāng)?shù)厝碎_鑿水井,緩解干旱之苦,從此人們飲水思源,奉大禹為神明。耒陽仁義鄉(xiāng)是一個以廟宇供奉、鄉(xiāng)民祭拜禹王的鄉(xiāng)鎮(zhèn),習(xí)慣為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

安徽蚌埠。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八,蚌埠市懷遠縣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涂山禹王廟會。相傳這天是大禹治水成功、大會諸侯的會期,自唐代起,當(dāng)?shù)孛癖娮园l(fā)舉辦涂山廟會,一直延續(xù)至今。廟會當(dāng)日,沿淮民眾十萬余人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從數(shù)十里乃至百里外涌向涂山,參加祭祀大禹的盛會,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動于一體。

河南登封。登封市已舉辦了九屆中國大禹文化之鄉(xiāng)藝術(shù)節(jié),八次祭祀禹王典禮。尤其是2017年舉辦的大冶鎮(zhèn)禹王廟祭祀典禮,吸引了中、日、韓150余位大禹文化專家學(xué)者和大禹后裔參加。

“大禹祭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是感恩先祖、弘揚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表達了對大禹的崇敬和紀念之情,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國威?!倍肆x說。

8Q7A4598.jpg

禹王殿


尋禹·探源報道顧問團成員

(排名不分先后)

劉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砦工作隊隊長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瓦店和王城崗工作隊原隊長

王吉懷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蚌埠禹會村遺址工作隊原隊長

何俊杰  浙江省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學(xué)者

劉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發(fā)現(xiàn)者



(掃碼觀看視頻)


(掃碼觀看圖文)

編輯:劉靖雯      校對:樊迎喜
責(zé)編:楊   儀      終審:黃雙燕

附件:

許昌日報社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允許 請勿轉(zhuǎn)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yè)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yè)務(wù)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