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禹·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7期 啟母石篇
啟母石:人情與神跡
□本報記者 鄧?yán)?劉俊民 楊紅衛(wèi)/文 呂超峰/圖
古典小說《西游記》中,神猴孫悟空無父無母,由開天辟地產(chǎn)生的仙石孕育而生。
這塊仙石的原型,就是嵩山萬歲峰下的啟母石。傳說大禹之妻涂山氏化為石頭,從中生出了夏啟。
對啟母石的崇拜,由來已久。早在西漢,就有皇帝前來瞻仰祭祀的記錄。
一塊頑石,為何能得到如此持久的紀(jì)念?
人化石的故事多矣,但涂山氏所化的石頭,矗立在中華文明的上源,呈現(xiàn)著非常的人格,寄寓著非常的情感。
啟母石所在的位置
啟母闕
7月21日,尋禹·探源全媒體報道組驅(qū)車來到嵩山萬歲峰下,實地觀摩和采訪夏禹文化的遺跡——啟母石,以及石前的古闕。
首先看到的,是距道路不遠(yuǎn)的一座精致典雅的古式建筑——啟母闕保護(hù)房,白墻藍(lán)瓦,窗欞密閉,守護(hù)甚嚴(yán)。購票入內(nèi),方能見到古闕真容。
據(jù)《登封縣志》記載,啟母闕為東漢延光二年(123年)潁川太守朱寵創(chuàng)建,原立在啟母廟神道兩側(cè),分為東、西兩闕。
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闕門間距6.8米,西闕高3.17米,東闕高3.18米,東、西闕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下層石板較大而薄。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
闕身之上,有一幅著名的漢篆銘文,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業(yè)績,寫明了立闕刻銘的由來。
闕身畫像有70余幅,既有啟母化石的故事情節(jié),也有騎馬出行等生活場景。由于漢篆及漢畫高度的藝術(shù)價值,啟母闕拓片歷來是收藏界的珍寵,重金難求。
1961年,啟母闕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啟母闕景區(qū)俯瞰
啟母廟
由啟母闕保護(hù)房向后,有一條尚未硬化的道路,指向山中。
沿道路行走不久,邁上一個斜坡,有一處建筑工地,重型機(jī)械正在清理地面。
詢問施工人員,得知此處是啟母廟舊址,正在施工重建。
《漢書·武帝紀(jì)》中有這樣一段話:“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獲駮麃,見夏后啟母石……”
漢成帝時期,啟母廟一度被廢,祭祀人員70余人,均被遣送還家。
但在東漢設(shè)立啟母闕的時候,廟祭制度應(yīng)得到了恢復(fù)。
唐代,唐高宗、武則天曾多次前來拜祭。
唐永隆元年(680年)春二月癸丑,唐高宗和武則天攜太子游歷嵩山,“丁已至少室山,戊午親竭少姨廟,賜故玉清觀道士王遠(yuǎn)知溢日升真先生,贈太中大夫。同日,又幸隱士田游巖所居;己未,幸嵩陽觀及啟母廟”。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再次駕幸嵩山,“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山等山,西王母、啟母、巢父、許由等祠”,又下令修葺啟母廟后,由崔融撰寫《啟母廟碑》。
證圣元年(695年),武則天遣使祭嵩岳,“號嵩山為神岳,尊嵩山神為天中王,夫人為天靈妃,嵩山舊有夏啟及啟母、少室阿姨廟,咸令預(yù)祈祭”。
公元696年,武則天封禪嵩山后,加封啟母為玉京太后,少姨為金國夫人,夏啟為齊圣皇帝,王子晉為升仙太子。
啟母廟毀于元代,明初記載中,已成廢墟。
1964年,文物部門曾實地勘查,在啟母石西南10米處,發(fā)現(xiàn)的斷磚殘瓦多是漢代遺物。遺跡在啟母閥中軸線上,面積約有400平方米,附近地勢平坦。經(jīng)論證,此處應(yīng)為啟母廟遺址。
啟母像
啟母石
過啟母廟遺址,即到啟母石下。
這是一塊天然巨石,高十余米,形狀奇異,斜立在山坡上。傾向地面的一側(cè),支滿了長長短短的木棍。石腳處更是排列得密密麻麻。據(jù)說,在這里支一根棍子,可為有疾痛者祈求祐護(hù),對于腰痛者,尤為靈驗。
化石的啟母,成了靈通無邊的神靈。
關(guān)于啟母石的來源,有這樣一則古老的傳說。
傳說在唐堯時代,洪水滔天。禹的父親鯀受命治理洪水,九年不見成效。虞舜即位后,封禹為夏伯侯,命其繼承父業(yè)。禹便帶領(lǐng)懷有身孕的妻子涂山嬌,來到陽城(今登封告成)一帶治水。
大禹經(jīng)過觀察,認(rèn)為只有鑿開轘轅山,讓洪水經(jīng)伊洛流入黃河,嵩山地區(qū)的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他在鑿山時施展神通,化為力大無窮的黃熊,工余歇憩,方才恢復(fù)原形,擊鼓通知妻子前來送飯。
有一天,大禹在鑿山時,用勁過猛,山崩石裂,飛落的石頭掉到鼓上,“咚咚”作響。他專心致志于鑿山,未曾留意。
涂山嬌一聽到鼓響,心想大禹今天怎么擊鼓這么早,可能是特別累,餓得慌了吧。于是,她趕緊把飯做好送去。
誰知道,當(dāng)她來到轘轅山下后,左等右等,也不見大禹下來吃飯,于是就拖著有孕之身到山上去找。她好不容易爬到山上,不見大禹,只看到一頭黃熊在用頭拱山,拱開后再伸出兩條巨臂開挖河道,山石掉到水里后濺起幾丈高的巨浪。大黃熊直起腰來,看到新開出來的山口,高興得眉開眼笑。
這一笑,涂山嬌認(rèn)出了丈夫。她大吃一驚,自己的丈夫怎么會變成一只黃熊呢?平時自己怎么不知道呢?她感到非常羞愧,急忙下山提起飯籃就往家跑。又氣又急的她,快到家門口時,變成了一塊大石頭。
再說大禹晌午時餓了,就敲鼓讓涂山嬌送飯,敲敲等等,很長時間了也沒人來送飯。大禹心想,妻子臨近分娩,會不會出了什么事,就三步并作兩步地往家趕。
回到家里,里里外外找不到涂山嬌,大禹就出門尋找,但到處也不見妻子的影子,只見家門口西側(cè)山坡上,多了一塊巨大的巖石,旁邊還放著飯籃。
大禹這才明白妻子變成了石頭,拍著石頭哭喊:“還我的兒子,還我的兒子!”
突然,“轟隆”一聲巨響,這塊巨大的巖石崩裂開來,他的兒子從石縫中跳了出來。
大禹急忙把兒子抱起來,取名叫“啟”。那塊巨石,便被喚作“啟母石”。
涂山嬌的妹妹涂山姚代姐撫育嬰兒,后與大禹成婚。人們把姐姐涂山嬌住所后的山命名為太室山,把妹妹涂山姚住所后的山命名為少室山。
太室山、少室山下各有一對漢代石闕,與啟母闕合稱“嵩山三闕”。
啟母石
相聚與離散
古籍中,還有涂山氏與大禹婚配的情節(jié)。
話說大禹年過三十而未婚配,在涂山,他聽到一首有關(guān)九尾白狐的歌曲,并遇到九尾白狐造訪,遂與涂山氏成親。
那是一首奇異的歌曲: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
他的妻子涂山氏,還留下更奇異的一首歌,寥寥四字:“候人兮猗!”
說的是大禹忙于治水,夫妻不能團(tuán)圓。妻子使人迎候于中途,唱道:“候人兮猗!”意思:“等你回來??!”
這或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的由來。
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在啟母石傳說里,大禹與妻子密切合作,共同為治水努力,并未犧牲掉家庭生活,只是治水大業(yè)的需要,使夫妻化身異類,永世相隔。
而在“候人兮猗”的歌聲里,二人聚少離多。
這相互矛盾的情節(jié),似乎隱藏著古人的隱秘。
大禹化熊圖
石與非石
有人曾經(jīng)猜測,啟母石是天外來物,才會孤零零地聳立在山坡上。
根據(jù)地質(zhì)調(diào)查,證實啟母石是一塊從嵩山主體上滾落下來的石英巖,巖齡有19億年。
在長期風(fēng)化作用下,嵩山巖體裂隙逐漸擴(kuò)大,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墜集于陡崖下的緩坡上,形成了倒石堆地貌。啟母石是倒石堆中較大的石塊,崩落后沿山坡滾動較遠(yuǎn)。
據(jù)說,有人沿坡而上,居然找到了啟母石原來的位置。
夏啟身為一代帝王,當(dāng)然不可能從石縫里蹦出來。民俗學(xué)者推測,他曾經(jīng)生活在啟母石附近,才有了這個神話。
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夏商周三代,以民族先妣作為高媒神(主婚姻之神)加以崇拜。祭祀方式,便是面向高石。
涂山氏,正是夏人先妣。
一塊天然的巨石,被附加上了文化內(nèi)涵,便被視作有人格的神物,成了價值無法估量的歷史瑰寶。
先秦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跡寥若晨星,啟母石始終被視如神跡,祭祀不絕,也算是文化史上的奇跡。
少室山遠(yuǎn)眺
尋禹·探源報道顧問團(tuán)成員
(排名不分先后)
劉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砦工作隊隊長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瓦店和王城崗工作隊原隊長
王吉懷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蚌埠禹會村遺址工作隊原隊長
何俊杰 浙江省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學(xué)者
劉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發(fā)現(xiàn)者
(掃碼觀看視頻)
(掃碼觀看圖文)
責(zé)任編輯: 龔政明
網(wǎng)友評論